随着定位球得分、长传次数增多且进球数减少,这一世界最佳联赛的水平出现了倒退。
太棒了,“直来直去” 的足球回来了。赶紧把球往前踢,别再搞什么 “tiki-taka——按山姆-阿勒代斯的说法就是“小打小闹”(tippy-tappy——也别再从后场慢慢倒脚了。把球踢进禁区就完事儿,为争角球而战,甚至为争边线球而拼。这样足球该更刺激、更有趣、进球也更多了吧?
事实却恰恰相反。
如今的英超反而退步了。这让人想起二十年前,前皇马主帅、阿根廷世界杯冠军成员巴尔达诺为西班牙《马卡报》撰写的一篇专栏。他在文中写道:“(这种足球)对抗强度拉满、极度依赖团队、战术性极强、身体对抗密集、风格也极其直接。”
“但一脚短传?算了吧。一次假动作?别想了。变速突破?不可能。二过一?穿裆过人?脚后跟传球?别开玩笑了。”
巴尔达诺当时批评的是 2005年利物浦与切尔西的欧冠半决赛,他对贝尼特斯和穆里尼奥使用的战术嗤之以鼻。这篇专栏后来还因他一句尖锐到令人难忘的评价(他称这种足球是“挂在棍子上的垃圾”)而广为人知,巴尔达诺事后也为这番言论道歉。
本质上,这位前前锋想表达的是:球迷们——尤其是在安菲尔德这样的球场里——对足球的投入和热情太过强烈,哪怕他们看到的不是一场真正的足球比赛,而是他口中那根 “挂着垃圾的棍子”,也会宣称这是 “艺术品”。
2025-26赛季的英超当然没到那种地步,差得远呢。但本赛季,人们对 “更直接的足球风格” 的吹捧却令人担忧——仿佛这是什么好事——还满心欢喜地宣称 “足球就该这么踢”,甚至说 “这样更刺激”。现在,大家似乎都该为擅长掷界外球的球员欢呼,为在角球时能挡住对手的球员着迷。
如今每当有进球,转播镜头对准技术区里 “定位球教练” 的次数,甚至比对准主教练还多。阿森纳球迷甚至为乔弗绘制了壁画,还乐此不疲地唱着 “又是定位球,奥莱,奥莱”。
周日,阿斯顿维拉的卡什凭借一次精心设计的角球战术攻破曼城大门后,电视镜头对准的是替补席上的定位球教练奥斯汀-麦克菲,而非主帅埃梅里。几小时后,托特纳姆热刺在一场“六码区混战” 中3-0击败埃弗顿。
英超的“美国化”带来了一大批美国新老板,如今教练们的行事风格也越来越像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(NFL)——那项对定位球极度痴迷、有着复杂战术手册的运动。
阿森纳是目前联赛中表现最好的球队,他们共打入16球——其中9球来自定位球,2球来自点球,仅有5球来自运动战。有14支球队的运动战进球数比阿森纳多,即便阿森纳目前战绩出色,这样的数据也总让人觉得不对劲。
难怪《每日电讯报》体育专栏作家卡拉格会将阿森纳中卫加布里埃尔描述为“当下联赛中最具影响力的球员”。原因何在?只因他在定位球战术中的表现最为高效。
阿森纳确实是一支强队,但他们的比赛并非全程都赏心悦目——尤其是面对实力较弱的对手时。我们真能说“禁区内头球乱战” 或 “角球混战中把球捅进网窝”,比一套精妙的传切配合更精彩吗?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。
不妨来看几组数据,首先是一组既相关又刺眼的数据:有人说 “足球风格越直接,比赛就越刺激”,但本赛季英超总进球数仅241粒,场均2.68球,是2017-18赛季以来最低的。
场均进球数降至 2017-18 赛季以来最低水平,具体数据如下:
不出所料,本赛季来自角球的进球占比大幅提升,长传次数也创下四年来的新高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“有效比赛时间”—— 这是管理机构考量 “观赛性价比” 和 “比赛观赏性” 的关键指标——目前处于2022-23赛季以来的最低水平,场均仅55分12秒。
本赛季场均有效比赛时间下降,降至 2022-23 赛季以来最低水平。
赛季有效比赛时间(分钟)有效比赛时间(秒)。
这一点尤其令人意外,因为如今的比赛时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长——VAR 检查频繁,裁判也被要求补足够量的伤停时间,比赛超过100分钟已是常态。但与此同时,一支球队花超过两分钟罚一个角球,也同样常见。
定位球还会不断打断比赛节奏。我们想要的难道不是“快速流畅、行云流水” 的足球吗?可现在的比赛却是 “走走停停”,越来越像NFL了。
所以结论很明显:进球更少了,真正的 “足球内容” 也更少了。这一点再清楚不过——比赛的观赏性下降了。
公平地说,英超此前也确实走向过另一个极端:球员们为了控球而控球,风险规避意识越来越强,这种情况无疑过了头。最让人抓狂的场景莫过于:边锋好不容易对上对方边后卫,却不选择突破,反而把球回传给中路队友。
甚至有人给这种踢法起了个名字:“马蹄形战术”——这是一种战术演练,球员们通过将球在球场两侧来回传递来保持控球权,本意是“试探对手弱点,随后送出致命一传”。但实际上,这种踢法渐渐变成了“在对手身前倒脚、刻意规避风险”的敷衍操作。
足球变成了 “按数字(或字母)传球” 的游戏:A传给B,B传给C,然后再传回来。我们开始执着于“传球成功率”这类数据,但这些数据其实毫无意义。
为了破解对手的高位逼抢,门将开始从后场组织进攻——这也成了一大 “槽点”,尤其是大多数门将并不具备埃德森那样的脚下技术。结果就是:教练们盲目模仿瓜迪奥拉,却用着水平远不如曼城的球员,最终轻易丢球。
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:为什么教练们似乎都会跟风模仿某种趋势——不管是什么趋势?“让球队踢出独特风格” 的个性化理念去哪了?答案似乎很简单:缺乏“逆流而上”的勇气。阿森纳擅长定位球?那所有人都得学。布伦特福德擅长掷长界外球?也一样跟风。
有人认为,这种 “跟风” 让联赛变得更 “均衡”——比如伯恩茅斯和桑德兰能跻身前四就是证明。尽管这两支球队的崛起值得欢迎,但“跟风让联赛均衡” 的说法并不成立。他们确实擅长定位球,但这无法解释他们为何能取得如此好的战绩。
英超需要找到一种平衡,而目前在这方面树立标杆的,是欧洲冠军巴黎圣日耳曼。巴黎的风格兼具速度与直接性,更关键的是:当边锋拿到球时,他们会选择带球冲击防守球员。他们跑动积极、拉开进攻空间,同时仍会通过中场组织进攻。诚然,没有多少球队能拥有巴黎那样雄厚的资源,但他们的踢法,才是现代足球应有的样子。
而不是把托尼-普利斯执教时的斯托克城那种 “高举高打” 风格,包装成所谓的 “升级版”。